今年以来,十堰中院坚持打击失信与激励信用修复并重,累计完成信用修复1811人次,新纳入失信名单1912人次,同比下降48.9%,帮助117家企业回归市场,为十堰争创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注入司法动能。一是预警前置断风险。推行信用惩戒预警前移,立案环节对14011件涉企案件“标红走绿”,发送《信用风险告知书》2.3万余份,引导化解纠纷1300余件。将信用影响评估纳入庭审、保全、调解全过程,推动2100余件案件诉中实质化解。设置容错纠偏缓冲区,送达执行通知书时同步发送《预惩戒告知书》《拟限制高消费告知书》,推动867件案件在缓冲期内执行完毕,执行到位金额1.1亿余元。二是精准惩戒护前行。聚焦规避、逃避、抗拒执行行为,为被执行企业“精准画像”,避免“失能”非“失信”主体被纳入失信名单。建立失信惩戒分级分类动态管理,将失信划分为“轻微、一般、严重”三级,每半年动态调整,对200余家轻微失信主体暂不纳入名单。对有履行意愿但短期困难的企业,设定1-3个月履行宽限期,防范信用风险,如丹江口法院为困境企业“活封活扣”,成功为63名职工追回劳动报酬111.5万余元。三是信用修复助返场。构建“纠正-修复-消除”闭环,为市场主体出具《信用修复证明书》62份,办理期限从7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,推动120余人次通过修复回归正常。凝聚修复合力,联合税务、金融、工商、发改等部门出台修复办法,畅通信用修复对接和信息反馈渠道,为5家重整、和解企业完成信用修复,消除114家企业信用污点。延伸服务触角,深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、法律咨询、信用修复宣讲100余次,协助11家破产企业制定重组方案,发布典型案例50余件次,提升社会诚信意识。
相关资讯